
7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辦、江蘇華昌•企業院士工作站發起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肥料創新研討會”在南京召開,來自國內肥料行業頂尖的土壤、植物營養、肥料產業領域的專家學者歡聚一堂,共同就農業資源與環境共性問題展開討論。中國科學院院士朱兆良、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院長周健民及全國各大科研院所核心專家、相關協會機構領導出席,江蘇華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郁健、總經理胡波、副總經理張漢卿及公司核心成員參與討論。
企業搭臺 頂尖專家熱議行業現狀
據了解,江蘇華昌•企業院士工作站是華昌化工于2012年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在漣水籌建(朱兆良院士)企業院士工作站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該企業院士工作站研發技術領域為土壤與植物營養,重點關注氮素營養、氮肥利用效率與環境效應。此次研討會旨在研究新形勢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肥料創新,不僅為華昌提供決策參考,更從整個行業角度討論問題,探求新形勢下的肥料行業的解決方案。
江蘇華昌董事長朱郁健表示: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一條重要成功經驗就是利用創新解決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下,研究開發、肥料生產、肥料施用、行業監管都面臨創新。國內肥料產品轉型升級、測土配方施肥推進、有機肥替代、優惠政策調整;“一帶一路”戰略下,農業“走出去”配套化肥等農資走出去、農產品運回來,以減輕國內農業資源環境問題。這些肥料行業相關的創新,會在十三五期間甚至更長時期成為“新常態”。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我國糧食逐年取得豐收,可是肥料用量高于絕大部分國家,產量低于發達國家,我國的農業面源污染亟需治理,耕地狀況亟需改善。此次會議上,全國肥料與土壤調理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商照聰博士指出,我國農田土壤污染非常嚴重,耕地整體質量不高,耕地基礎肥力對糧食產量的貢獻率僅為50%,而歐美發達國家為70—80%,同時中低產田比例大于2/3,養分存在貧瘠化和不平衡化。
鄭州工業大學許秀成教授也提出,我國耕地施肥水平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多,谷物單產為世界平均的153%。即便是我國化學肥料減肥30%,仍高于韓國、日本2009年的施肥水平?;实牟豢茖W施用導致了土壤酸化、結構性變差、水體富營養化、溫室氣體排放、蔬菜硝酸鹽含量超標等土壤質量、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按照環境承載計算,我國的氮磷過量問題居于世界首位,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
建言獻策 有計劃、按步驟實現“零增長”
形勢如此嚴峻,如何實現“零增長”?這正是此次研討會討論的焦點,我國農業部農技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提到,目前我國農業面臨轉方式調結構的兩大形勢,即: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計劃到2020年,我國農業要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即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化肥、農藥用量實現零增長;基本實現畜禽養殖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病死畜禽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基本實現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秸稈露天焚燒現象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實現農業投入品包裝物及廢棄農膜有效回收處理。
針對農業部提出的“一控兩減三基本”,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劉學軍教授提出確保糧食安全和環境健康實現四步走戰略:第一,保證糧食產量同時節約30%的氮,提高肥料利用率;第二,糧食增產10%—20%,同步改善品種、栽培、灌溉、植保、整地;第三,糧食增產30%—50%,同步改善品種、植保、灌溉、整地,需要充分利用作物秸稈、有機肥、沉降和灌溉水等養分;第四,糧食繼續保持高產,提高品質,大幅度減少化肥用量。充分利用其他養分替代化肥。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新肥料資源研究中心廖宗文教授分析了當前我國肥業的戰略需求及重大技術支撐,他認為當前國內增加用肥量而實現增產的舊模式已經是山窮水盡,這樣只能會造成高成本和高污染,需要根據高效、低能耗、節約資源的戰略需求進行技術創新,因此他提出有機碳肥、雙向控釋、構件托水、生態調控、溫和反應和視頻安全六大技術支撐。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白由路提出我國肥料發展存在的問題,譬如在肥料的生產過程中,生產規模集中度不高、復合率低、有機肥料的定位問題、過份強調新型肥料的創新性、忽略了風險性等突出問題都亟需得到行業的高度認識和改善。他建議:我國肥料應延長基礎肥料產業鏈、限制肥料二次加工,肥料標準不宜過細,肥料生產布局以資源分布為核心,直接輸送肥料、不再輸送肥料的原料,以保護環境,特別是重污染區域減少肥料生產。
科技創新將成實現“零增長”堅實后盾
當前,按照國家《一號文件》及農業部的相關部署,我國各大科研院所在為實現“零增長”的目標前提下,提供必要的科技保障。
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楊興明教授重點分析了當前我國有機肥和生物有機肥的發展。他表示,我國每年產生畜禽糞便、秸稈等固體有機廢棄物總養分約7000萬噸。如何將大量產生的固體有機廢棄物,轉變成能顯著改善土壤肥力、減少土壤酸化、克服土傳病害、促進植物生長的有機類肥料,成為我國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巨大需求。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尹斌提出腐殖酸可為土壤微生物提供能源和碳源。南土所已經和華昌展開密切的合作,將最新科技研發成果盡快落地,生產出優質高效、有針對性的功能性肥料。
面對各位專家提出的產能過剩、利用率低等氮肥生產和施用的突出問題,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劉淑蘭女士認為:十三五期間,我國氮肥產業發展增值尿素,到2020年底農用尿素1/3用增值尿素替代;同時推動我國傳統化肥產品性能升級,每年推廣面積6.5億畝,增產糧食130億公斤,并起到減少化肥流失、保護環境的作用。
江蘇華昌總經理胡波表示,華昌化工將在“堅持化肥,走出化肥”的基礎上,實現肥料板塊的突破創新。傳統肥料生產企業要借鑒先進的發展理念才能在“十三五”行業競爭中走在領跑位置,完善自我,突破自我。
會議最后,中國科學院院士朱兆良總結道,化肥行業發展的關鍵是減少肥料損失,要結合農田產量水平考慮化肥投入,從施肥技術和栽培水平上努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